阿里巴巴日前對媒體表示,該網站8月22日推出的B2B采購業務“企業集采”上線10日,交易額超過5000萬元;而自7月試運營以來,成交額更已達到1.01億元。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企業集采”針對的產品主要是工業物料,包括工程物料、機械物料、服裝物流、電子物料和包裝物料等五類產品,而已參與集采的知名企業包括中鐵5局、寶盛股份、喜臨門家具、樂惠集團等大型企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阿里巴巴“企業集采”業務的成功,對給予了正苦于掙扎的鋼鐵電子商務很多啟示,也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正盛行于鋼鐵電商的“撮合交易”模式。
鋼鐵電商的核心服務對象是誰?
阿里巴巴提供的詳細統計數據顯示,在參與“企業集采”的采購商中,89%為生產型企業,11%為貿易型企業;50.1%為新客戶,49.9%為老客戶;發送過詢價單的買家的采購占比為17%,未發送過詢價單的買家的采購占比為83%。無疑,終端用戶對“企業集采”的貢獻更大。
目前,很多鋼鐵電商平臺都“執迷”于尋求與體量巨大的鋼廠和數量龐大的鋼貿商合作,但效果往往都不理想。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其中一個共同的問題是,無論鋼廠的銷售人員還是鋼貿企業的貿易人員,往往都更注重短期利益和效果,他們最最關心的問題是成交、成交、成交!但對于幾乎沒有終端用戶積累的鋼鐵電商平臺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如果從終端用著手,這個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尤其是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鋼材供大于求的今天,終端用戶已經取代鋼材資源而成為這個鋼材貿易的中心!因此,重視終端用戶,關注終端用戶需求,設計針對性的產品,真正為終端用戶提供貼心服務,或將迎來鋼鐵電商的“春天”。
撮合交易,如何再創新?
據介紹,阿里巴巴“企業集采”采取“聚合采購”的模式:首先,平臺收集企業的采購需求,并整合訂單吸引供應商報價;然后,向大企業代單向供應商協議低價;最后,在大企業完成采購之后,同樣的價格開放給中小企業。
大家或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這表面上與目前鋼鐵電商中流行的“撮合交易”非常類似,但其實兩者是有極大差別的:
首先,定位不同,“撮合交易”著眼的是電商平臺,反映的交易雙方的平等,而“企業集采”著眼于采購商,更明確采購商的“中心地位”。實質上,這體現出的是兩種不同的電商思想:“企業集采”的采購商“中心論”對核心服務對象非常清楚,顯然是找到了突破口,就像找到了鑰匙一樣,其他問題都可以一一化解;“撮合交易”的交易雙方“平等論”,實質是未意識到采購商的中心地位,也就很難建立圍繞采購商的產品和服務體系,自然不利于高效、持續地發展鋼材交易。
其次,營銷效果不同,“撮合交易”在營銷上顯然缺乏包裝,不如“企業集采”帶勁。“撮合交易”的說法略顯俗氣,用于同業交流還可以接受,但如果用于營銷,顯然是不合適的。有些鋼鐵電商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取名“委托找貨、委托找車”等,但依然存在這個問題,沒有氣勢,難登大雅之堂,營銷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價值鏈不同,“企業集采”將單次采購的價值最大化,有利于延長單次交易的價值鏈、促進交易并形成良性循環。按照阿里巴巴方面的話說,“企業集采”定位于批發業務線的“伙拼”,模式的價值在于,中小企業能共享大企業的“御用供應商庫”及采購低價,是個很好的聚流量的工具。對于立足于單次交易、成本高、難于滾動發展的“撮合交易”模式來說,這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