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差異是形成歐洲不銹鋼進出口失衡的主要原因。價格差異主要源于成本,成本差異是基于區域的環保以及工藝要求的差異,中國在近十年的時間內不銹鋼行業快速發展是建立在鎳生鐵[有色商機:10-5鎳生鐵]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而這樣的格局在歐洲是無法形成的,尤其是在環保層面。隨著大量的中國不銹鋼企業采用鎳生鐵的配料方式,從而加劇了鎳金屬的供應過剩,直觀地表現為鎳價行情的持續低迷,且這樣的低迷態勢持續了近3個年頭,此過程中全球范圍的不銹鋼產能仍在持續增加,不銹鋼行情的低迷態勢已是不言而喻。
在這種利空環境下,全球范圍的不銹鋼企競爭激烈程度也在不斷加劇,歐洲鋼企的產能利用率在不斷的下降,為了緩解困境,歐洲鋼企則是選擇合并、縮減本土產能及向外轉移部分產能等措施來化解危機。而這些舉措相較于中國的不銹鋼產業規模化的集群、技術的革新,顯得收效甚微,從中國大陸及臺灣等地區的不銹鋼仍快速地涌進歐洲市場,這無疑已經觸動了歐洲本土不銹鋼企業的利益,相關鋼企聯合歐洲鋼鐵聯盟向歐盟委員會發起申訴,反傾銷調查也隨之展開。
低價產品進口量的大增,導致西方國家國內供需矛盾凸顯,競爭尤為激烈。為了降低自身的虧損,不得不通過“瘦身”方式來減緩困局。
2014年6月,美國鋼鐵公司近日稱,受大量不公平進口的影響,該公司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McKeesport鋼管廠和德克薩斯州的Bellville鋼管廠將從8月份開始無限期停產,停產影響約260個工作崗位。上述兩家鋼管廠關閉后,該公司在美國剩有8家鋼管廠,生產效率和利潤或得到改善。
2014年7月,蒂森克虜伯對意大利的特爾尼特鋼制定了重組計劃,計劃通過裁員來壓縮成本,如果不能達到節省成本的目標,那么到2016年蒂森克虜伯將會關停特爾尼兩臺爐子中的一臺。
歐洲不銹鋼企業的縮減產能行為看似“被迫”,但也顯示出歐洲鋼企對不銹鋼傳統生產領域的優勢不足的正視。降低本土傳統生產的比例,對外有針對性的擴增產能或是歐洲不銹鋼鋼企將會采取的主要措施,且這樣的舉措已顯端倪。其中冷軋產能及型材的擴增是歐洲不銹鋼鋼企對外擴增的顯著特征,擴增對象有中國、美國、巴西等國家,冷軋及型材產能的輸出對應的附加值相較煉鋼領域較高,歐洲輸出煉鋼國家主要為南非、美國、馬來西亞,其中馬來西亞的巴魯不銹鋼項目的區域定位已經走在了中國的前列。
不銹鋼展-2015第十六屆廣州國際不銹鋼工業展-效果最好的不銹鋼展會-The 16th China(Guangzhou)Int''l Stainless Steel Industry Exhib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