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十一部委聯合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下稱《戰略》),《戰略》指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同時,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鄭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戰略》相比2018年提出的征求意見稿來說,更加務實,同時釋放了從國家層面建設智能汽車強國戰略的一個明確信號,對于整個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或是高級駕駛輔助行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在鄭赟看來,我國消費者對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方面的接受度高;圍繞著智能汽車重要發展方向的資本和創業公司都非常活躍,新進入者眾多;智能汽車所需要用到的比較敏感的高精地圖信息,國內企業也更有優勢,這些都是我國“換道超車”的機會。而整車廠以后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也會常態化,畢竟如果在智能化上沒有競爭力,可能會被消費者淘汰。
據悉,智能汽車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除汽車本身外,還包括AI、大數據、云平臺、通訊等技術在內,是一個大融合的產業,除整車廠在大舉跟進外,更有不少初創企業紛紛入局,且經過幾年的發展調整,已經來到了一個愈趨集中化的狀態。
《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日采訪了智能網聯方面頭部初創企業斑馬和自動駕駛頭部初創企業小馬智行,試圖還原智能汽車目前在國內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斑馬:
打造開放平臺賦能汽車行業
“你好,斑馬。”
只要在搭載了斑馬智能系統的汽車內,消費者都可以通過說出這樣一個“暗號”來語音控制汽車內天窗、空調、導航、娛樂設施等。但這樣的語音交互功能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智能汽車的需求。
“智能汽車需要更懂得人的需求,并且具備學習人的行為的能力,才能夠為人提供更好的服務。”斑馬網絡戰略官季棟輝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戰略》對斑馬來說主要指導是方向性的,其中提到的很多核心技術,斑馬其實一直在修煉內功來打造。
據季棟輝介紹,斑馬在打造智能汽車的技術路線上按階段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智能車機,更注重上述的人車交互功能,其次是智能座艙,解決如何讓駕駛員及所有乘客都能獲得更好的駕乘體驗;最后才上升到智能汽車,打通智慧出行、智慧物流和城市大腦等。
在基于智能座艙的打造下,汽車將成為人們的第三空間。目前,智能座艙可以通過人臉識別迅速從云平臺上獲取車內人員的個性信息,變得更“懂你”,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儼然成為了個人生活助手和伙伴。
鄭赟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汽車從一種交通工具轉型至智能終端,有很多方向,階段性來看,我認為智能座艙是能盡快量產落地且能讓消費者體驗明顯提升的過渡性產品。”鄭赟稱,從現實來看,很多車企打造智能汽車的基本路線也是從智能座艙開始。
然而,打造智能座艙也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程。季棟輝指出,智能汽車更像是一個大的軟件綜合體,估計在2025年左右會有3億行代碼,軟件復雜度非常高,這就需要一家具備很強軟件架構、執行、管理和測試能力的公司去做;而且智能汽車涵蓋的領域很廣,包括AI技術、大數據、云平臺、通訊技術等,一家車企掌握這一整套技術的投入是巨大的,也是不經濟的,畢竟車企的核心優勢在于硬件。
“所以,斑馬的愿景是希望把一些行業共性或者核心的技術融合好,變成一個開放平臺/工具鏈,從而賦能整個汽車產業。”季棟輝向記者表示。
小馬智行:
做汽車的智能大腦
從智能汽車發展的階段性來看,相對于交互和服務智能,駕駛智能則是智能汽車更高階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高度自動駕駛的汽車。
目前在廣州南沙,不少市民已經可以體驗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這也是自動駕駛技術目前來說最核心的商業化落地場景。
RoboTaxi流程幾乎和網約車無異,目前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規范下,配備了一名安全員,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接管。
提供RoboTaxi服務的就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小馬智行。據悉,除了廣州,小馬智行還在美國加州推出了首個面向普通公眾的RoboTaxi服務。
小馬智行創始人兼CEO彭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自動駕駛的等級來看,即L1到L5,汽車正朝著越來越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現在(國內外一些企業)在進行L4-L5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大部分都過了原型車的階段,正處于逐步朝量產和產品化過渡的一個商業化節點上,更低等級的L1、L2都已經有實現量產的產品。”
實際上,從2019年開始,國內外不少自動駕駛公司都開始對自動駕駛進行商業化或半商業化的嘗試,RoboTaxi就是其中關鍵的一項。
但彭軍也向記者表示,實現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商業化并不是一件易事,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包括城區核心場景、價格優勢、法律法規的完善,還需要大眾者的接受度。從技術和產品角度來說,還需要走過量產的階段。“但整個行業還是朝著好的方向逐漸發展,逐步量產、降低成本、產品化來開始做商業化”。
在彭軍看來,目前最難的仍然是技術。自動駕駛對技術要求非常高,最重要的便是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類似人臉識別技術如果失敗是可以重來的,但自動駕駛不能”,所以也被稱為“人工智能之母”。因為技術要求高,所以對人才和資本的需求也很高,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
彭軍指出,中國的技術目前和國際上的先進技術是齊頭并進的,雖然起步可能較晚,但發展速度遠遠快于國外,而且因為自動駕駛技術是因地制宜的,必須和當地的交通狀況和人們的駕駛習慣貼合,這也中國本土的優勢,因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復雜的公開道路測試環境。《戰略》的發布更體現出國家層面對智能汽車的支持,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正反饋。
“車企造一個強壯的身體,我們做一個智能的大腦,兩者相結合,就能造出最好的智能汽車。”彭軍表示。
2020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