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霧霾頻繁見諸天氣預報,并成為天氣“常態”。根據中國氣象局數據,去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其中,深陷霧霾之中的城市,如京津冀直到今天,霧霾才或多或少的逝去。面對如此嚴重的霧霾天氣,國家政府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采用越發嚴厲的治理措施,這也使得了國家政府對于造成霧霾的最大股東之一——鋼鐵行業再次引起了很大的重視。其實從2012年的十二五計劃開始到現在,對于鋼材市場的淘汰落后產能,凈化尾氣等一直堅持不懈。那么筆者不由得要思考下,鋼材市場到底從霧霾中獲得了什么呢?
其實,對于鋼材市場而言,如果只是簡單的淘汰落后產能,那么為何在經歷了幾年的過程中,產能仍處于越淘越多的怪圈內,那是因為,在淘汰落后產能的背后有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治理結果。其實產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僵尸產能,即不會在繼續生產的產能,還有一種就是真實產能,F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淘汰的都是僵尸產能,因為淘汰真實產能所牽連的實在是太多太多,關系也十分的復雜,而淘汰僵尸產能只是包括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集團的一種“應付式”的處理方案。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此種淘汰,淘汰的只是已死產能,對產量幾乎沒有影響,供求關系難以緩解。所以說只能是利好長期,提振心理,短期內是不會有實質性的作用的。
在執行力度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所限要看在國家政策風靡的時代,各地區政府的執行力度又是怎樣的呢?如果能過下狠手,直接拿排污不合格的在運行鋼廠動刀,控制實際產量,那么將快速利好鋼市供求。但是實際上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例如,政府的稅收收入中很大部分都是從鋼廠方面征得的,同時若關停部分鋼廠,又會出現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問題。即使現階段地區政府開始下狠手,但是誰又能知道其能否長期堅持下去呢。如果說只是曝光一下,停一下做做樣子,事后又死灰復燃,其實都只是在應對而已,并不能真實的解決減少產量的問題。
其實霧霾給予鋼鐵市場的仍然有利好影響,例如,山東為了化解過剩產能,將進一步加強行業準入管理,不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違規核準和備案鋼鐵等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對確實需要建設的項目,在全面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的基礎上,依法依規審批。再如,內蒙古自治區不再審批鋼鐵(行情 專區)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并推出淘汰落后產能的“時間表”,細化、量化鐵合金、電石等落后產能的淘汰任務。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政府已經意識到霧霾污染的嚴重性,開始停止鋼鐵等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就鋼鐵行業而言,那就是只做“減法”,也將形成長期利好。同時,由于對于新增產能的限制,也使得部分資金不再投入到規模擴充當中去,同期盈利能力自然能提高,有效的提高行業盈利能力。對鋼材市場而言,無疑是利好影響。
最后,為了最大可能的制裁鋼鐵行業,為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資金方面的威力也不可小覷,銀行會依據信貸政策來限制“排污不合格”鋼企的貸款融資,例如,兩會中傳出代表建議依據“信貸政策嚴格控制過剩鋼鐵產能”,幫助鋼鐵行業實現落后產能淘汰的方式。其實,貸款都要看企業的資質,大型鋼廠現在獲得銀行貸款并沒有特別困難,受影響的普遍是小鋼廠或是一些鋼貿企業。在這種背景下,部分中小鋼廠本就盈利困難,同時排污設施不齊全也是通病,將會加速實力不足的中小鋼廠被市場淘汰,更加有效的提升鋼鐵產業集中度。對于后期鋼材市場而言也是利好的一面。
其實,產能過剩的產生非一日之寒,解決辦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統、科學地調配資源,扎實研究,才有可能找到更加有效的解決辦法。但是對于國家治理鋼材市場落后產能的力度我們還是不可小覷的。若各地區政府也能夠“斬斷情絲”,完全按照國家頒布的內容執行,而不是采取應對性方案,筆者認為后期鋼材試產回暖有望了.
金屬板材展-棒材展-線材展-金屬加工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