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鋁加工產業產能過剩問題,近幾年已經引起廣泛、持續的關注。投資熱度不減、產能持續上升、導致產能利用率和企業開工率開始下降,部分企業,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部分有規模、有水平的企業,生產經營也開始遇到困難,讓我們共同——
投資過大加劇產能過剩
2010年~2012年,在這3年的時間內,我國銅加工材產能利用率連續下跌,從85.9%到80.8%,,下降了4.4%,其中箔材、管材、板帶材和棒線材分別下降了9%、6%、5%、4%。從統計數字來看,銅棒線材產能不到700萬噸,在銅材各品種中,產能利用率維持86%,相對較高,過剩問題似乎不嚴重。實際上全國銅棒線材產能已經接近1100萬噸,但由于該品種技術門檻和投資門檻低,小企業太多,其產能、產量未達到統計口徑“規模以上”的標準,未在統計數據之內,實際過剩程度也是很高的。
2010年~2012年的3年時間內,我國鋁加工材產能利用率也是連續下跌,從91%到86.7%,,下降了3.8%,其中型材、箔材和板帶材分別下降了9%、3%、1%。型材產能利用率低與大量投資建設大型擠壓機、工業鋁型材市場還不是很大有關。就鋁材而言,雖然投資擴產規模遠大于銅材,但由于市場應用發展也很快,在產能利用率指標上要高于銅材,2012年鋁材為86.7%,而銅材僅為80.8%,這說明鋁材過剩程度沒有銅材嚴重。
如果投資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五”末期乃至今后數年,銅、鋁加工材產能持續過剩已經不可避免。造成我國銅、鋁加工材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的現狀,有很多復雜的因素。綜合起來可以簡單歸納為如下幾點:
投資過熱而沒有有效控制手段。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我國累計完成有色金屬合金制造和壓延加工固定資產投資3701.5億元,年平均增幅達44%。“十二五”前3年增勢不減,分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5、2495和3303億元,平均增幅為41.6%。三年完成總額為7372.9億元,相當于“十一五”5年總和的兩倍。目前投資熱度依然高漲。
相關數據顯示,有色金屬加工產業的投資來源主要有四方面,第一,行業企業長期較快發展,在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后實施產能擴張。一些優秀企業通過上市募投到資金后,募投資金流向首選企業主導產業。第二,上游企業向下游產品延伸發展。在我國,鮮明的地域特點是中西部控制色金屬資源省區的銅、鋁冶煉企業開發加工產品,發展深度加工。這種發展符合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針和中央西部大開發政策,順理成章、理直氣壯。但是從國家層面上,確實與當前有色金屬行業抑制加工產品產能過剩的努力相左。第三,加工產品下游應用領域,如房地產、建筑裝修等,為降低工程造價,斥資開發上游原材料。第四,其他資本金介入。
在中西部地區由資源型經濟向深加工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沒有組織好東部有色金屬加工產能的有序轉移。形成了東部沒有放棄或減少產能,包括原本銷往中西部的一般產品產能,而中西部又要投資興建。
政府工程或首長工程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可小視。部分地區領導在不做認真可行性分析情況下,為了在任期內做足數十億乃至數百億工業產值的盤子,盲目指揮決策銅、鋁加工材必須上多大規模,動輒幾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沒有人對這些項目的投資效果負責任,掏空企業和地方財政,甚至搞定銀行,造成企業嚴重財務負擔并加劇了國有資產流失風險。結果不僅本地方無法通過項目建設獲利,還嚴重攪亂了國內市場的供求關系。
銅、鋁加工產業,尤其是銅加工產業在市場應用開發研究方面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
疏堵結合政府企業共同發力
工企業正在苦苦探索突圍的方向。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但解決產能過剩光靠喊是不行的,需要有效行動。當前的有效行動就是:企業與政府共同努力,實施疏堵結合。
企業在“疏”和“堵”兩方面都有責任。
首先企業要做到以自律為自救,履行行業發展共同責任,自覺做到關閉落后產能,同時不再新增或擴大一般產品產能。面對疏導過剩產能的共同問題,由于不同的產品性能、市場方向和市場表現,銅、鋁加工兩大產業會選擇不同的路線。
在當前十分重視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的全球大環境下,鋁金屬的性能優勢和性價比極為突出,給開發新應用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專家預測全世界的鋁消費在未來一段時期會出現很高的增長指數。所以,未來幾年中國鋁加工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特征是開展新應用研究,開發新市場,疏導過剩產能。
大多專家認為,全球鋁材應用增長將主要來自汽車工業。中國也是如此。1990年歐洲汽車用鋁僅50公斤/輛,2012年為140公斤/輛,預計2020年達180公斤/輛。2030年全歐汽車鋁化率計劃指標為70%。目前歐洲汽車鋁板[有色商機:1060鋁板]年用量為45萬噸,年增長指數為25%,十年后將達到150萬噸。美國汽車用鋁板少于歐洲,為35萬噸/年,福特等廠商宣布,美洲汽車用鋁將很快超過歐洲。全球汽車用鋁(包括鑄鍛件和加工材)年增幅已達到12%。中國不僅遠低于歐美,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發展空間很大。歐洲拖掛車鋁化率為76%,日本為90%,中國為零。中國現有拖掛車300萬輛,全鋁車體自重3.5噸,如果拖掛車全部鋁化,理論上年消耗鋁1050萬噸,相當于現有產能的1/3。各種鋁制輕體交通工具,如公路和鐵路運輸用各類專用車輛、各類船體、電動車、自行車鋁制備件等,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014年3月16日,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作為未來一段歷史時期拉動中國經濟GDP的基礎行業之一的建筑業,其對鋁材的需求也不可小視。除傳統建筑門窗鋁材外,鋁合金[有色商機:鋁合金板]大型屋面板、房梁、建筑模板、腳手架等均已進入應用開發領域。另據報道,未來十年,中國摩天大樓建設總投資將超過1.7萬億元,如果全部建成,摩天大樓總數將達到1318座,取代美國成全球第一。我們把該不該建這么多摩天大樓等問題留給其他領域專家去論證,我們要關注的是需要準備多少和什么質量等級的鋁材?
隨著人們環保觀念越來越強,生活用鋁將會越來越多,這個市場也將很廣闊。比如國外通常用鋁餐盒替代一次性塑料快餐盒或者紙質快餐盒。雖然鋁盒制造成本比塑料和紙高,但由于可以多次循環使用,實際成本更低,而且更衛生更環保。歐洲家用鋁箔的人均消費量遠高于中國。未來鋁將會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2012年各國人均鋁消費量統計表明,德國為30公斤、日本為25公斤、美國為23公斤,而中國僅為13公斤。鋁材新應用開發空間十分廣闊。
銅材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作為以發揮導電、導熱特長面向市場的功能材料,遠沒有作為結構材料的鋁材那樣的綜合優勢和廣闊的市場開發空間。即使最近幾年提到比較多的海水淡化用白銅管、高鐵用銅牽引線和支撐線以及包括輻照交聯電纜在內的特殊線纜,可預計時期內需求總量也不過20萬噸左右,與銅材1300萬噸產能相比,是很小的一個零頭。況且,由于資源短缺及價格久高不下等因素,諸多下游產業為降低產品成本在尋求銅替代材料。2010年,家電行業替代了70萬噸空調銅管,相當于當年銅加工材產量的8%。目前可以部分代銅的銅鋁復合排及純鋁電纜等,也在開發生產中。所以,銅加工產業短期內發展的趨勢特征將主要表現為提升產品質量、推廣短流程工藝、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增進客戶信心,維護和提升在傳統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總體上講銅加工產業在疏導過剩產能方面比鋁加工更困難一些。
在較為嚴峻的形勢下,所有銅加工企業對行業整體健康的運行,都將負有更大的責任。更應該強調“不再新增或擴大一般產品產能”。以銅板帶材為例,2010年~2012年這3年的時間里,產量只增加了13.2萬噸,而產能卻增加了35.9萬噸。截至2012年底,我國銅板帶材產能已達304.8萬噸,產量只有226.9萬噸,簡單差減過剩量為77.7萬噸,相當于這三年產量增加值的近6倍,另據報道,尚有約100萬“高精銅板帶”項目在建。所以筆者認為即使未來10年銅板帶項目不再新建,現有和在建產能也足夠滿足市場需求了。
政府必須在“疏”和“堵”兩方面有所作為。
在對投資控制不力,新產能不斷增加形勢下,落后產能如果不及時退出,不僅僅筑高總產能,下逼產能發揮率,而且極易加重無序競爭,制約新建較先進產能的投資效益和運營效益的充分發揮,拖延產業升級步伐。
有色金屬加工落后產能退出不力還有如下幾點客觀因素:第一,目前中國市場整體上講還是個中低端產品的市場,高端、高價位產品需要較長時間的市場培育;第二,在轉軌變型特殊歷史時期,各行各業經濟效益都不太好的情況下,下游產業為降低制造成本,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中低價格原材料的采購熱情;第三,流通領域的不正當競爭助推了低檔產品大行其道。只有采購價格足夠低,各中間環節才都有錢賺。
在落后產能退出十分艱難的形勢下,政府出臺有力的政策并且堅決執行,才能體現對行業健康發展的保護。同時,在產業建設中的政績工程,也應力爭杜絕。
希望有意介入銅鋁加工產業的地方政府領導,應對全國、乃至全球銅鋁加工工業發展做深入研究;對本地區銅、鋁加工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條件及前景,應認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有專家指出:冶金和金屬加工類項目體量大、稅收高,容易帶來GDP增長,地方政府都趨之若鶩。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命令企業“今年產量要擴大一倍”。有的老板講,自己對在企業原水平上的增資擴產,十分不情愿,但地方政府領導給與的壓力極大,若不服從,以后在地方上“沒法混”,“寸步難行”,“只好把苦水咽進肚子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色金屬加工材部分產能“被增長”的原因。在化解產能過剩問題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心態并不一致,所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牽頭化解產能過剩的部委,要面對的是來自地方政府的強大阻力。
我們呼吁地方政府各級領導尊重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切忌將銅鋁加工產業做成政績工程,但得到的回應并不理想,類似問題仍然時有發生。我們在企業調研發現,有的地方政府不顧產業如何持續發展,不顧現有企業死活,項目規模越喊越大。基于此,是否應該把由于領導不負責任決策造成重大投資失誤,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的案例列入干部反腐范圍,實行追責制,以杜絕產業發展規模的行政干預,值得商榷。
效益低下的過剩產能加劇行業轉型難度
經過長期所謂“高速發展”的中國銅鋁加工企業,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內經濟大環境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性。近幾年產能過剩程度的指數上升,更加速使他們紛紛墜入利潤泥潭。雖然2013年加工企業利潤額在有色金屬工業利潤總額中占比較高,但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只有4%。2013年銅、鋁加工企業實現利潤分別為285億元和41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4%和16.6%。而同期產量同比增長分別25.2%和24.04%,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在繼續下降。
主要由于產能過剩造成的效益低下使諸多企業在盈利和虧損的邊緣上掙扎,加劇了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的難度,延長了轉型周期。
表面看整個行業經濟情況都不太好。但實際情況是大企業更困難、國有企業更困難、新上項目更困難。在需要調整生存策略、提高環境適應性的時期,小企業做得到的,大企業做不到;民營企業做得到的,國有企業做不到。由于沒有有效措施迫使落后產能退出,壓低報價等無序競爭行為,使投資成本明顯較高的新建“先進生產能力”,很難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落后產能代表性企業生活的很好。部分優秀企業建設了水平很高的生產線,但產品賣不出去,反而背負了沉重的財務負擔。長此以往,被迫退出的究竟會是誰?如果答案是先進產能,對致力于產業升級的中國有色金屬加工行業,無疑是巨大的諷刺和十足的悲劇。
有色加工業: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是關鍵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2012年中國生產了1927萬輛汽車,幾乎相當于美國(1050萬輛)和日本(990萬輛)的總和;同年我們還生產了全球75%的手機、87%的個人電腦和52%的彩色電視機。作為基礎工業原材料的銅鋁加工材,在制造業的穩定需求及高速發展中一定會有很多機會。
作為令人矚目的世界工廠,我們在勞動力、材料方面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失去,何不借此機會嘗試著換個活法?實際上,盡管總體產能過剩,但部分高端銅鋁材加工卻仍然依賴進口。銅鋁材的性能優勢會給我們聰明的中國人許多想象的空間,為什么總是等著外國人來告訴我們他們開發了什么,用在了哪些地方?“舌尖上的中國”展現國人在食材加工方面的無限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什么在銅材、鋁材加工方面,我們就得窺視外國人干了什么呢?我們不妨把精力從只滿足于制造上移開,更多地關注專利和設計。讓別國像過去的我們一樣,不停地揣測和追逐我們在做什么?部分企業完全有能力培養自己的高水平研發團隊,研發新應用、推出新產品、培養新客戶。一旦自身的研發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們完全可以主動培養客戶、開發市場,同時,也就能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了。筆者有幸訪問過兩家企業,一家原本也是傳統的鋁材加工廠,一家是銅的下游加工品制造商,他們已經先于我們大多數企業走上以研發新產品為主的道路。也許你經常看不懂他們的產品,但是有許多外商在盯著他們,產品幾乎百分百進入了國際市場。
眼下我們討論的是,產業如何在主要由產能過剩造成的效益低下等困難中突圍、改善當前困境,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但從長遠發展來看,相對先進產能層出不窮、而相對落后產能不斷被淘汰將應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常態。多年來,大學本科擴招太多、畢業后就業困難一度被社會所詬病。但著名經濟學家黃育川表示:“大學畢業生迅速增多正在降低高素質勞動力的成本,使中國在更廣泛的產業中更具競爭力。”這應給我們新的啟發。聯想產能過剩問題,只要落后產能退出有了有效的機制,較先進產能也一定會使產業在長遠發展中更具競爭力。國家經濟的GDP增長需要投資,產業進步和升級也需要投資。說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就是說投資在創造先進產能的同時,助推了產能過剩。而落后生產力的退出遠比先進生產力的進入更難,于是批評和抱怨之聲全部指向了投資,其實退出機制才是最關鍵的。
在制定退出機制的時候,如何界定落后產能是關鍵。隨著全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市場對產品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國家為緩解能源緊張和改善環境質量,在能耗、環保等方面也提出了越發嚴格的要求。主管工業部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滿足市場和國家的行業發展需求,提升先進制造業的生產標準,同時給出有效的時間表,逼迫落后產能退出。過去,我們總是強調落后產能退出是市場行為,但從當今中國市場經濟成熟程度的層面來看,這是十分片面的。在時下的中國,沒有政府的強制手段,落后產能是不可能退出的。產能過剩給我們艱苦奮斗六十多年發展起來產業所造成的生存危機,已經不能再容忍熟視無睹。
令人欣喜的是,新制定的《鋁行業規范條件》(不含鋁加工),對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和再生鋁企業的規模、產品質量、工藝裝備、能耗、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社會責任等,都做出了詳細的規范和規定。不久前,經專家評審,已公示了一批達到標準的企業。銅、鋁加工《規范條件》的編制應盡快納入到工作的日程中。當然,僅僅制定和頒布產業《規范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堅決有力地執行,才有可能在控制產能擴張和逼落后產能退出上有所作為。
此外,針對中西部地區從資源型經濟向加工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研發高技術和新產品條件不足,不可能形成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反而有可能加劇一般產品產能過剩的現狀,希望政府能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實施有色金屬加工產能從東部向中西部的有序轉移。即將原東部企業面對中西部地區的部分銅、鋁加工產能,包括技術、生產管理及市場等,捆包轉移到中西部,再考慮中西部未來10-15年的發展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中西部增量不要過高大于東部減量,就可以在國家層面上遏制或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
總之,希望中央政府各部門,能夠看到有色金屬工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不斷推出相關政策措施,營造有利于有色金屬加工產業擺脫困境、走上健康穩定發展道路的運行環境。
各級地方政府要認真履行職責。
目前,我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層次的調整,全球經濟也面臨深層次調整,國內外市場充滿變數。企業由于產品結構不同等因素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難實屬正常,我們應鼓足勇氣,逆流而上。我們相信,經濟結構調整帶給我們的不單是沖擊和阻力,更蘊含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有色金屬加工產業的強國之夢,一定會在不斷的改革中實現!
金屬板材展-棒材展-線材展-金屬加工展-2014第十五屆廣州國際金屬板材、棒材、線材及金屬加工、配套設備展—全球三大金屬展之一巨浪展覽- THE 15th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PLATEMETAL,
BAR, WIRE, METAL PROCESSING & SETTING EQUIPMENT EXHIB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