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轉變觀念,把傳統的鋼鐵工業跟現代的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進一步推進鋼鐵行業升級,打造鋼鐵工業的升級版。”1月12日,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第五次會員大會上,當選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的遲京東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說。
技術創新是行業升級的驅動力
“技術創新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重要的驅動力和推手。今后鋼鐵行業發展的關鍵是怎樣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升級。目前我們已經解決了數量問題,實質上也解決了品種問題,關鍵是怎樣再上一個臺階。而再上一個臺階的本質就是升級問題。”遲京東表示。
“要想實現升級,關鍵就是要做好質量工作。但這個質量不僅僅指產品質量,至少要包含發展的質量和環境的質量。發展的質量包括效益、管理、技術、產品,而環境的質量則要求資源和能源的最大化和高效化利用,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遲京東進一步解釋道,“企業過去發展的是規模效益,但今后單靠規模效益這種粗放式的發展不行了,要講求發展的質量效益。提升質量效益包括管理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技術的再提升等。”
改變觀念向鋼鐵智能化邁進
德國提出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革命。但遲京東認為,不要輕易拋出鋼鐵4.0這個概念,因為4.0這個概念不符合中國鋼鐵發展的規律,而是要通過智能化,打造中國鋼鐵工業的升級版。
遲京東說:“鋼鐵制造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對鋼鐵工業的發展首先帶來的是理念和思路上的變化。過去我們是肩扛人抬,現在是自動化。過去,用戶到鋼鐵企業訂貨,產品規格都是固定的。這種模式是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以鋼鐵生產為中心而形成的。將來的趨勢是以市場和下游最終用戶為中心,按照客戶需求進行科學定制和科學生產。而科學定制、科學生產,就需要信息化、智能化。因為每個用戶的需求差異很大,這種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上的不同就會導致各個企業不同的發展路徑。”
“這種思想觀念的改變,將影響企業今后的發展、規劃。智能化最重要的就是定制化,定制化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專業化。如果企業無法實現專業化,又如何為用戶提供智能化服務?”遲京東補充道,“此外,智能化也改變了生產經營模式和銷售模式。過去銷售模式都是靠中間貿易商,而現在則是企業自己的國貿公司,按照用戶的要求生產、加工。將來的競爭完全靠價格是不行的,而是應該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智能化和定制化制造,更好地為用戶服務。那么,這方面的競爭就不僅僅是生產本身了,而是全產業鏈的競爭。舉例來說,一輛幾十萬元的轎車大約用1.5噸鋼材(2514, 19.00, 0.76%),這個鋼材再值錢,又能占多大比重?這說明,客戶對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更高。這個競爭就是質量、性能和服務的競爭。將來,鋼鐵工業升級版的著眼點、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與現在會有很大不同。”
用“一流”打造鋼鐵強國
遲京東表示:“‘十三五’期間,鋼鐵工業應該怎么辦?實際上,就是圍繞著怎樣把中國打造成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鋼鐵強國的問題。而鋼鐵強國概括起來,就是中國鋼鐵產業要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企業、一流的新技術、一流的新產品和一流的環境。”
“什么叫一流?其一,是有三五家能夠站在世界前沿的鋼鐵企業集團。其二,過去,我國的鋼鐵企業是引進國外的技術,現在能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解決鋼鐵工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工藝技術問題。不但自己能夠滿足自身需要,而且還能向全世界輸出最先進的技術,這才能稱為一流的技術。其三,一流的產品就是指提高產品的檔次。不能老跟著別人的后面走,要在滿足下游用戶當前需求的情況下,著眼于研發引領未來需求的產品,走在技術前沿。師昌緒先生曾經說過,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工程。可見材料的升級在裝備和工程上是多么的重要。其四,沒有一流環境的鋼鐵工業肯定是不行的。環境和諧是企業生存的社會問題。”
打造鋼鐵強國,關鍵是公平的市場環境建設要到位,企業要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下參與市場競爭,要有自律性,要公平、公正。同時,打造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需要兼并重組和優化調整。“有些地方的環境容量已經飽和,不搞布局調整是不行的。但是,一定要明確,鋼鐵企業不是為了兼并重組而推進兼并重組,而是為了形成最具競爭力的鋼鐵集團去重組,為了有一個好的競爭環境去調整。如果重組以后形不成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集團,該淘汰的就要淘汰,該退出的就要退出。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性工作的深化,沒有好的市場環境,鋼鐵強國的目標也是很難實現的。這將是鋼鐵行業‘十三五’面臨的很迫切的問題。”遲京東說。
能源轉換重在高效
遲京東認為,關于綠色發展和能源轉換,鋼鐵行業已經在能源轉換和資源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效果,而今后的重點是資源和能源的更高效利用,以及鋼鐵和社會廢棄物的回收與消納是否更加高效。
“鋼鐵企業今后在能源轉換功能上,一定要圍繞著效率的提升。第一是轉換的效率。比如說,鋼廠具有能源轉換的功能,但能源轉化的效率是不是最好的,這里面牽涉到很多更先進技術的研發、使用。第二是回收的效率。現在,我們能夠實現對能源和資源的回收,但回收的效率怎么樣,是否最科學合理,是否高效,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有些企業認為一些能源和資源的回收很費勁,不經濟,干脆就不弄了。今后這是不行的。第三是利用的效率。如果有些資源用于其他方面更好,那目前的利用方式就是低效使用,沒有發揮出資源的更高價值。”遲京東補充道。
內外兼修抓環保
對于環保的成本壓力和風險,遲京東認為,應該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方面考慮。“良好的外部環境的目的就是搞好環境保護,這種好的環境包括政府在執法過程中,能不能執法到位,執法是否嚴格按照標準執行。”
遲京東表示,主要有3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怎樣做好技術升級。雖然有同樣的技術,但如果效益不好,效率不高,那就得升級。二是管理升級。沒有統籌考慮、系統考慮和系統優化,管理水平就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三是思想觀念的升級。就是要有整體上、生命周期、全系統的優化升級思想觀念,要從全生命周期來考慮環保。“舉例來講,大家都在提燒結脫硫,但如果在選礦、洗煤等原燃料生產環節就開始考慮硫脫除問題,鋼鐵生產環節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壓力不就小了嗎?我們供給下游最好的產品,讓產品使用壽命長、耐蝕,用戶不就能節能了嗎?這就是全生命周期的初步概念。就是統一來考慮,而不是單純從鋼鐵制造自身來考慮。因此,環境保護外部需要環境,內部需要升級。”遲京東說。
“技術創新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重要的驅動力和推手。今后鋼鐵行業發展的關鍵是怎樣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升級。目前我們已經解決了數量問題,實質上也解決了品種問題,關鍵是怎樣再上一個臺階。而再上一個臺階的本質就是升級問題。”遲京東表示。
“要想實現升級,關鍵就是要做好質量工作。但這個質量不僅僅指產品質量,至少要包含發展的質量和環境的質量。發展的質量包括效益、管理、技術、產品,而環境的質量則要求資源和能源的最大化和高效化利用,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遲京東進一步解釋道,“企業過去發展的是規模效益,但今后單靠規模效益這種粗放式的發展不行了,要講求發展的質量效益。提升質量效益包括管理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技術的再提升等。”
改變觀念向鋼鐵智能化邁進
德國提出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革命。但遲京東認為,不要輕易拋出鋼鐵4.0這個概念,因為4.0這個概念不符合中國鋼鐵發展的規律,而是要通過智能化,打造中國鋼鐵工業的升級版。
遲京東說:“鋼鐵制造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對鋼鐵工業的發展首先帶來的是理念和思路上的變化。過去我們是肩扛人抬,現在是自動化。過去,用戶到鋼鐵企業訂貨,產品規格都是固定的。這種模式是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以鋼鐵生產為中心而形成的。將來的趨勢是以市場和下游最終用戶為中心,按照客戶需求進行科學定制和科學生產。而科學定制、科學生產,就需要信息化、智能化。因為每個用戶的需求差異很大,這種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上的不同就會導致各個企業不同的發展路徑。”
“這種思想觀念的改變,將影響企業今后的發展、規劃。智能化最重要的就是定制化,定制化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專業化。如果企業無法實現專業化,又如何為用戶提供智能化服務?”遲京東補充道,“此外,智能化也改變了生產經營模式和銷售模式。過去銷售模式都是靠中間貿易商,而現在則是企業自己的國貿公司,按照用戶的要求生產、加工。將來的競爭完全靠價格是不行的,而是應該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智能化和定制化制造,更好地為用戶服務。那么,這方面的競爭就不僅僅是生產本身了,而是全產業鏈的競爭。舉例來說,一輛幾十萬元的轎車大約用1.5噸鋼材,這個鋼材再值錢,又能占多大比重?這說明,客戶對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更高。這個競爭就是質量、性能和服務的競爭。將來,鋼鐵工業升級版的著眼點、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與現在會有很大不同。”
用“一流”打造鋼鐵強國
遲京東表示:“‘十三五’期間,鋼鐵工業應該怎么辦?實際上,就是圍繞著怎樣把中國打造成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鋼鐵強國的問題。而鋼鐵強國概括起來,就是中國鋼鐵產業要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企業、一流的新技術、一流的新產品和一流的環境。”
“什么叫一流?其一,是有三五家能夠站在世界前沿的鋼鐵企業集團。其二,過去,我國的鋼鐵企業是引進國外的技術,現在能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解決鋼鐵工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工藝技術問題。不但自己能夠滿足自身需要,而且還能向全世界輸出最先進的技術,這才能稱為一流的技術。其三,一流的產品就是指提高產品的檔次。不能老跟著別人的后面走,要在滿足下游用戶當前需求的情況下,著眼于研發引領未來需求的產品,走在技術前沿。師昌緒先生曾經說過,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工程。可見材料的升級在裝備和工程上是多么的重要。其四,沒有一流環境的鋼鐵工業肯定是不行的。環境和諧是企業生存的社會問題。”
打造鋼鐵強國,關鍵是公平的市場環境建設要到位,企業要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下參與市場競爭,要有自律性,要公平、公正。同時,打造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需要兼并重組和優化調整。“有些地方的環境容量已經飽和,不搞布局調整是不行的。但是,一定要明確,鋼鐵企業不是為了兼并重組而推進兼并重組,而是為了形成最具競爭力的鋼鐵集團去重組,為了有一個好的競爭環境去調整。如果重組以后形不成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集團,該淘汰的就要淘汰,該退出的就要退出。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性工作的深化,沒有好的市場環境,鋼鐵強國的目標也是很難實現的。這將是鋼鐵行業‘十三五’面臨的很迫切的問題。”遲京東說。
能源轉換重在高效
遲京東認為,關于綠色發展和能源轉換,鋼鐵行業已經在能源轉換和資源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效果,而今后的重點是資源和能源的更高效利用,以及鋼鐵和社會廢棄物的回收與消納是否更加高效。
“鋼鐵企業今后在能源轉換功能上,一定要圍繞著效率的提升。第一是轉換的效率。比如說,鋼廠具有能源轉換的功能,但能源轉化的效率是不是最好的,這里面牽涉到很多更先進技術的研發、使用。第二是回收的效率。現在,我們能夠實現對能源和資源的回收,但回收的效率怎么樣,是否最科學合理,是否高效,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有些企業認為一些能源和資源的回收很費勁,不經濟,干脆就不弄了。今后這是不行的。第三是利用的效率。如果有些資源用于其他方面更好,那目前的利用方式就是低效使用,沒有發揮出資源的更高價值。”遲京東補充道。
內外兼修抓環保
對于環保的成本壓力和風險,遲京東認為,應該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方面考慮。“良好的外部環境的目的就是搞好環境保護,這種好的環境包括政府在執法過程中,能不能執法到位,執法是否嚴格按照標準執行。”
遲京東表示,主要有3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怎樣做好技術升級。雖然有同樣的技術,但如果效益不好,效率不高,那就得升級。二是管理升級。沒有統籌考慮、系統考慮和系統優化,管理水平就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三是思想觀念的升級。就是要有整體上、生命周期、全系統的優化升級思想觀念,要從全生命周期來考慮環保。“舉例來講,大家都在提燒結脫硫,但如果在選礦、洗煤等原燃料生產環節就開始考慮硫脫除問題,鋼鐵生產環節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壓力不就小了嗎?我們供給下游最好的產品,讓產品使用壽命長、耐蝕,用戶不就能節能了嗎?這就是全生命周期的初步概念。就是統一來考慮,而不是單純從鋼鐵制造自身來考慮。因此,環境保護外部需要環境,內部需要升級。”遲京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