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火熱,而智能家具還在路上
繼全屋定制之后,“泛家居”逐漸火熱,體驗式消費模式更能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在人工智能時代,家居領域自然也會緊跟時代風口,“智能泛家居”開始興起。12月21日,首個智能泛家居公園在北京發布,由京東、網易等聯手打造,通過打通線上線下、AI賦能和深度體驗的場景構建,整合設計、供應鏈、物流、安裝等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極致便利的購物體驗。
此外,以家居生活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化家居控制系統也逐漸走進公眾視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家居控制系統也從早期的布線方式發展到后來的無線形式。今年9月上海家具展,筆者調研發現數家專門提供智能家居系統的企業也在參展之列,并現場展示“黑科技”,觀眾上手體驗智能生活方式。
其實,仔細分析可知,智能家居系統其實是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家居生活中的體現?刂葡到y利用信息識別技術、信息反饋與處理機制將門窗、燈具、電器等連接成一個整體,可以接受用戶的命令輸入,包括語音、按鍵等,通過終端執行機構代替人體完成相應的動作。然而,從廣義上說,家居系統不僅僅包括電器、門窗、燈具等,家具產品更是人體直接接觸的一個子系統,而家具產品的智能化還在探索之中。
何為智能家具?目前有哪些家具堪稱智能?
多年前,智能家具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一度作為賣點。然而,通過對市場現有產品的觀察與分析,發現很多所謂的智能家具并不智能,僅僅是交互型設計。
2016年上海家具展,有一家參展公司號稱提供智能家具系統,包括智能床、智能辦公桌等,其工作原理是通過按鍵或控制手柄接受用戶輸入信息,經過信息處理模塊,將物理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由終端電動機帶動執行機構完成既定動作,如床墊的升降、辦公桌的升降以及沙發靠背角度的變化等等。這類家具稱之為“電動家具”或許更加貼切。
借助智能城市、智能住宅的定義,智能家具最基本的一個特征即是不需要人工在線干預,通過傳感器自動感知外界物理信息(如溫度、濕度、壓力等)的變化,將物理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控制系統的軟件部分執行預先編寫的程序,由終端執行機構完成既定的動作,謂之智能家具。
目前,家具智能化程度最高且技術最成熟的當屬衣柜。智能化衣柜能夠自動感知溫濕度變換,自動完成除濕、殺菌、通風等功能。日本甚至推出了能夠自動折疊衣物的智能衣柜。
此外,軟體家具的智能化程度逐漸提高,如沙發和床墊,這類家具與人體直接接觸,且使用時間長,因此智能化的床和沙發能夠更加適應人體舒適度的需求。
今年9月上海家具展,浦東展與虹橋展均有專門的睡眠系統展出,經過筆者現場調研,發現智能床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交互了,而是通過內置的傳感器系統,能夠自動感知人體各部位在床墊上的壓力分布,通過與大多數人體舒適度值比較判斷人體的舒適度,從而自動調整軟硬度。關于此功能的設計與原理,本文不詳細展開。
智能家具開發當立足于實用性功能
在智能家具發展過程中,曾經一度出現功能華而不實的設計。
筆者曾經調研了近15年內所謂智能家具的種類,并對功能模塊進行歸納分析,發現大多數家具都會設計“音樂模塊”、“智能wifi模塊”、“FM調頻模塊”、“USB充電模塊”等,甚至辦公椅上也有上述功能設計。
仔細思考,上述設計并非適合所有家具,諸如辦公椅,其設計的第一要義應當是舒適、實用,而不是華而不實的功能,畢竟辦公椅不是休閑椅。在沙發與床類家具上,上述功能模塊則更為普遍,且不說這些功能并不體現出智能,就其功能性與實用性而言,也未必需要。
盲目的智能化、為了追求噱頭而進行所謂智能化的功能堆砌,不僅無法滿足使用者的真正心理與生理需求,反而增加了家具的成本與體量,得不償失。
經過對現有家具產品的研究,筆者總結出家具產品要實現智能化不是不可以,但是功能設計要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對于與人體直接接觸的家具,如沙發、床、座椅等,智能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滿足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需求,減輕職業病癥如辦公人員的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等,通過信息技術與基礎實驗研究的結合,完全可以開發出具有上述功能的智能化產品。
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消費者,設計或選購智能家具首要考量的因素就是功能,立足需求,不追求花哨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