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廠和非遺有什么關系呢?原來,佛山市禪山鑄造公司的副總經理孫遠波,是原佛山市鑄造廠的技術骨干。2002年,佛山市鑄造廠轉制改名。成立于1959年的佛山市鑄造廠,由佛山紡機廠鑄造車間和泥模車間組建而成,見證了曾經輝煌一時的佛山鑄造業歷史,傳承了佛山一脈相承的鑄造技藝。
佛山市博物館的非遺專家在考察時表示,希望能從中梳理出有佛山特色的某項鑄造技藝進行非遺項目申請。
明清“佛山之冶遍天下”
佛山的鑄造業始于西漢,盛于明清。明清時,佛山鎮鑄造技術已達較高水平,逐漸成為南中國的冶鐵中心,素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美譽。明朝景泰年間,佛山已能鑄造大型美術鑄件,佛山祖廟北帝神像重達5000斤,就是一次澆鑄成型。
文獻記載,明宣德四年,佛山祖廟前面一帶就有許多鑄鐵作坊,諸爐并冶,火光沖天,佛山沙塘坊新涌邊的舊佛山八景之一的“孤村鑄煉”,表現的就是當時鑄煉的繁華景象。祖廟南面的泥模崗,就是用鑄鐵泥模堆積起來的小山坡。明代,佛山冶鐵業的產品以鑄鐵為主,有鐵鍋、農具、鐘鼎、軍器等,其中以鐵鍋生產為最大宗,亦是佛山商業的大項交易。清朝雍正年間,來廣州的外國商船,80%以上是為佛山鐵鍋而來。佛山生產的鐵鍋堅固耐用,又十分輕薄,節省燃料,深受海內外客商和用戶的歡迎。
佛山歷史專家羅一星介紹,明代佛山的冶鐵業分為炒鑄七行,發展成“官準專利”。有了“官準專利”的保護,冶鐵行業的產量迅速增加,到清乾隆年間,佛山有“炒鐵之爐數十,鑄鐵之爐百余”。
曾參與復制曾侯乙編鐘
到解放前,佛山仍保留了不少鑄造業作坊和工廠。原佛山鑄造廠車間主任何均祥回憶,當時柵下一帶集中了五六家鑄造廠,有永昌、永順、永祥、德記、生源等,他自己就在永祥號做工。“有20多個工人,一直持續到1956年公司合營。”何均祥說,當時厚源路的德記、忠義路的永祥和南浦村的生源三家私營鑄造廠,合并到了佛山機械廠的鑄造車間。
1959年3月,政府利用生源鑊廠、德記鑄造廠的舊址,組建了佛山市鑄造廠。1980年,佛山鑄造工業布局調整,成立佛山鑄造工業公司,按專業分工協作原則,把原鑄造行業組成6家專業廠和1個研究所。2002年,佛山市鑄造廠通過轉制、資產重組,在保留原有技術、設備、人員的基礎上,更名搬遷至三水樂平南邊工業區。
孫遠波告訴記者,原佛山市鑄造廠既保留了傳統的鑄造工藝,又設計研發了一批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其中就有代表當時國內先進水平的半自動無箱射壓造型生產線。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屬佛山鑄造工業公司的佛山市球墨鑄鐵研究所,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一系列的球墨鑄鐵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有16項成果獲獎,其中3項獲全國科技大會獎,還創辦了全國性學術刊物——《球鐵》。
“1979年,我們與全國其他6家單位共同參與了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與復制工作。”當年在球墨鑄鐵研究所工作的黃焯南介紹,曾侯乙編鐘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復制難度很大,他們克服了一系列的技術難關,成功復制出大部分編鐘。全套65件編鐘,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先后成功復制出40多件,1984年評定獲得質量全優,還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佛山鐵鍋泥模值得研究
對于佛山傳統鑄造技藝,孫遠波覺得,在如今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背景下,佛山傳統的鑄造技藝多數已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手工鑄造技藝已消失。2004年,禪山鑄造公司還一度恢復了工藝美術鑄造業務。“工藝美術鑄造有一定藝術特點,會使用到雕塑技藝,有時也會用上傳統的失蠟法。”孫遠波介紹,但因為工藝美術鑄造業務訂單不穩定,2014年公司將該項業務暫停了。
佛山市博物館非遺保護部主任張雪蓮建議,可以以傳統的佛山鑄造“失蠟法”申遺。此外,孫遠波認為,佛山傳統的鑄鐵鍋的泥模很有特點,“佛山的鐵料來源于羅定、云浮等周邊地區,長江以南的鐵礦石含硫和磷多,延展性很好,鐵能鑄得很薄很耐用,泥模也要做得恰到好處,工藝很關鍵。”孫遠波說,明清佛山能鑄造出大型的北帝銅像和鐵炮,說明當時佛山鑄造業很發達,能有效組織起各個爐戶,共同參與大型鑄件的生產。“對于這種組織協調的工序和過程,也可以進行深入研究。”
2018壓鑄展,2018壓鑄展會,2018壓鑄展覽會,2018鑄造展,2018鑄造展會,2018鑄造展覽會,2018廣州壓鑄展,2018廣州壓鑄展會,2018廣州壓鑄展,2018廣州鑄造展會,廣東鑄造展,中國鑄造展會,廣東鑄造展,中國鑄造展會,2017有色鑄造展會,2018壓鑄展展會信息,2018鑄造博覽會,2018壓鑄博覽會,2018壓鑄機展,2018壓鑄機展會 2018鑄造設備展
|